系统镜像类型:ISO vs IMG
技术扫盲:ISO与IMG镜像的全面对比
1. 核心定义与设计目标
镜像类型 | ISO | IMG |
---|---|---|
全称 |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(ISO 9660) | Raw Disk Image |
设计初衷 | 标准化光盘存储格式,适配CD/DVD介质 | 完整磁盘的逐扇区复制,适配块设备(如SD卡、硬盘) |
典型用途 | 操作系统安装盘、软件分发介质 | 嵌入式设备系统镜像(如树莓派)、虚拟机磁盘文件 |
2. 技术特性对比
对比维度 | ISO | IMG |
---|---|---|
文件系统 | 通常为单一ISO 9660或UDF分区 | 包含完整分区表(如MBR/GPT)和多分区结构 |
引导兼容性 | 依赖 El Torito 扩展实现光盘引导 | 原生支持BIOS/UEFI引导 |
硬件适配 | 通用性强,但无法直接写入U盘/SD卡运行 | 需针对设备定制分区布局(如树莓派 /boot 必须为FAT32) |
可编辑性 | 可挂载为只读,修改需重新打包 | 可直接挂载读写分区,实时修改文件 |
树莓派兼容性 | ❌ 无法直接启动(需工具转换) | ✅ 原生支持,dd 写入即用 |
3. 实际应用场景
ISO镜像典型用例:
- Windows安装盘:通过Rufus工具将ISO写入U盘生成可引导安装介质
- Linux发行版安装:Ubuntu ISO文件可直接挂载到虚拟机或刻录为DVD
- 软件分发:企业级软件(如VMware Tools)以ISO格式提供驱动包
IMG镜像典型用例:
- 树莓派系统部署:Raspberry Pi OS的
.img
文件直接写入SD卡即可运行 - 虚拟机硬盘:QEMU/KVM使用
qcow2
或raw
格式IMG作为虚拟磁盘 - 磁盘备份:
dd if=/dev/sda of=disk.img
生成完整的磁盘备份镜像
- 树莓派系统部署:Raspberry Pi OS的
4. 转换与互操作
ISO → IMG(适用于树莓派):
bash# 转换并添加空白空间(树莓派需要额外分区) dd if=source.iso of=output.img bs=4M parted output.img --script -- mkpart primary ext4 700MiB 100%
IMG → ISO(仅限单分区系统):
bash# 提取ISO文件(需确认IMG内包含ISO9660文件系统) mount -o loop input.img /mnt mkisofs -o output.iso /mnt
5. 为什么树莓派使用IMG而非ISO?
- 多分区需求:树莓派需要独立的
/boot
(FAT32)和/
(ext4)分区 - 硬件兼容性:IMG镜像完整保留分区表,确保GPU固件能正确读取引导文件
- 写入工具简易性:
dd
或balenaEtcher
等工具直接写入SD卡,无需处理光盘兼容性问题
6. 常见问题解答
Q: 能否将树莓派IMG转换为ISO用于虚拟机?✅ 可以,但需虚拟机配置为从虚拟磁盘启动,且可能丢失分区结构(建议直接使用IMG)。
Q: 如何编辑ISO镜像中的文件?
bash# 挂载ISO为只读 mount -o loop source.iso /mnt # 复制内容到新目录,修改后重新生成ISO mkisofs -o modified.iso /path/to/edited_files
Q: IMG镜像文件太大,如何压缩?
bash# 转换为稀疏镜像(仅保留有效数据) cp --sparse=always input.img compressed.img # 或使用gzip压缩 gzip -k input.img